【看效果】小小青菜头成就大产业——涪陵榨菜成长记
来源:bob全站app应用 发布时间:2024-11-01 11:37:26
产品介绍
-
10月24日,涪陵区珍溪镇东桥村,灰蒙蒙的天,冷冰冰的江,却敌不过漫山遍野的那一片新绿——那是刚种下一个月的青菜头冒出的尖尖角,给深秋的田野带来了希望。
从1898年问世至今120年,涪陵区已发展建成青菜头种植基地72.5万亩,产量160万吨,年产销成品榨菜近50万吨,青菜头种植培养面积和产量、成品榨菜产销量居全国第一,并成长为百亿级产业,带动当地60万农民增收致富。那么,一棵小小的青菜头是如何成就的大产业?
涪陵区珍溪镇东桥村村民秦大明、湖南省常德市货车司机刘德贵、沈阳市铁西区动工农贸市场蔬菜贩子姜敏,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一帮人,却被榨菜神奇地拴到了一起。
他们各司其职,秦大明负责种植,刘德贵负责运输,姜敏则负责销售。当然,这中间还有数不清的经手人。
62岁的秦大明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,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就和青菜头种植结下了不解之缘,“这40多年来硬是没断过,哪怕是出去打工了,也要回来把青菜头给种上。”
秦大明在奔忙的同时,青菜头贩销经纪人汤志培也在忙活着,他穿梭于北方几大城市的农贸市场和超市,忙着洽谈青菜头外销生意。
一旦从汤志培那里接到了订单,货车司机刘德贵便会飞驰在高速上,将一箱箱的榨菜和新鲜的青菜头运往北方市场。
下货后摆上货架和菜摊,就是姜敏大获丰收的时候了,由于冬天的北方缺乏新鲜蔬菜,青菜头和榨菜早已是当地老百姓的抢手货,几乎不用多费唇舌便一销而光。
从带着泥土芬芳的土地中收砍,到摆上人们的饭桌,这是一条长长的产业链,受益最多的是涪陵农民。
种植了6亩青菜头的秦大明,每亩青菜头的产量为5000-6000斤,按照0.4元/斤的保护价收购,6亩青菜头可为他带来近1.5万元的收入,“关键是它(指青菜头)完全是利用冬闲时节获得的现钱,所以我们农民一种就是几十年,全部形成了习惯。”
汤志培也带动了乡亲们一起增收,他成立的合作社里有十几户农户入股,在青菜头种植期间长期请人帮工,一天付80元左右工资,砍青菜头时一天最多需100多人。据初步估算,从播种到收割,一个人可获得60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。
而在加工端,辣妹子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工人胡春告诉重庆日报记者,做榨菜加工制作有二十多年了,现在每个月工资有3000元左右,收入不错。
资料显示,仅在涪陵区就有60万人服务于榨菜产业,这中间还包括16万户农民,全区人均榨菜纯收入达2200元,是当之无愧的农业第一产业。
分开来说,在产业化方面,尽管涪陵榨菜有悠久的种植历史,但如何发动更多的村民种植榨菜,还是需要费一番功夫。
“曾经我们为了激励村民种植青菜头,出台过每亩种植补助200元的政策,这个政策对我们迅速扩大种植规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,在沿江和中后山条件较好的23个乡镇、街道形成了规模种植产业带,种植培养面积达72.5万亩。”曹永刚说。
与此同时,涪陵区制定出台了重点企业扶持发展政策,不仅在资金、税费、用地、能源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,还采取特事特办、一事一议的办法帮助其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,形成了37家企业联动发展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方阵。
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佐餐开味菜行业唯一一家A股上市公司,也是涪陵榨菜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。该公司副总经理韦永生坦言,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政府的关心和支持,“2017年,我们实现年产量13万多吨,营收15.2亿元。仅西部大开发减免企业所得税一项政策,便使企业减负4700多万元。”
企业的实力得到了保证,便可以潜心改进生产的基本工艺,研究市场。韦永生说,这些年公司一直把改进生产技术放在重要位置,先后从国内外引进现代化的生产线,全新的淘洗机、切分机、筛分机、杀菌机等设备,既可以将工人们解放出来,又可提升效率,保证质量。
而在科学技术创新层面,以渝东南农科院为支撑,涪陵区陆续培育推广了“涪杂1—10号”系列青菜头新品种,有力地推动了青菜头品种更新换代和榨菜产业高质量发展。特别是近年来,在区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扶持和督促下,榨菜生产企业已采用了自动淘洗、自动切块、自动脱盐、无菌包装、高温杀菌等先进生产的基本工艺技术,榨菜产品全面取消了化学防腐剂,提高了涪陵榨菜的美誉度。
此外,大多数企业还紧跟市民消费习惯,研发新品。例如,针对近年来消费群体和人们消费习惯的变化,涪陵榨菜迅速开发出了鲜脆菜丝、脆口榨菜等新品种,打开了家庭消费的市场,为榨菜市场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容量。
种种因素,让涪陵榨菜产业不断进击,去年产值达到90亿元,今年有望突破100亿元,独占全国榨菜产业半壁江山。
答案是否定的。“榨菜的废水导致环保压力大;企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、两极分化严重;企业、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还不明晰。”曹永刚说。
近年以来,涪陵榨菜重要基地——百胜镇取缔了辖区内涉及流域且无法整治达标的榨菜企业14家,并在紫竹溪流域建成13公里榨菜废水收集管网,免费对紫竹溪流域太平村、新河村200余家榨菜加工农户的1万余立方米榨菜加工池生产废水进行相对有效接收处理。一年来,紫竹溪由五类水质变为了三类水质。
在区级层面,全方面执行榨菜废水达标排放。各级都有废水台账,从农户出原料到企业收原料都有记录。全区利用榨菜腌制盐水生产榨菜酱油达5万吨左右,腌制盐水利用率达30%以上,创收近8000万元,实现了环保与效益双赢。
重庆日报记者梳理发现,在这份《涪陵区实施榨菜产业振兴行动方案(2018-2020年)》中,该区着眼全球,提出到2020年建成全球最大的集“品种选育、种植加工、文化旅游”于一体的世界榨菜之乡,实现产业兴旺、农民增收、企业增效、乡村振兴。
全产业链发展尤其是“接二连三”成为个中关键。“我们将在龙潭建设以青菜头绿色种植为主题,集美食体验、休闲观光、生态养生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;重点打造占1000余亩集榨菜科研、现代化生产、参观体验、产品交易于一体的中国榨菜城;创新举办榨菜文化节会,以菜为媒、以节联友、以文带旅、以旅引商融合发展,推动榨菜全产业融合发展。”曹永刚表示。
“种撒白露间,移栽寒露田,经冬蕴采原,春获翡翠千。习风送露走,腌榨土窖坛,育得百味长,开坛万家香。”就像这首榨菜诗歌所说的一样,涪陵榨菜或将让当地数十万老百姓的生活更香、更富、更上一层楼。